教育发展基金会
 首页  基金会  校友会  校友信息  政策法规  捐赠项目  捐赠方式  校友动态  校友风采  联系我们 
校友风采
 
 
校友风采
您的位置: 首页>校友风采>正文
第三十八期 2024届校友于洋——杏坛逐梦绽芳华
2025-05-10 10:33  

在绥化市第九中学的教室里,一位年轻教师正带着学生诵读《诗经》中的“蒹葭苍苍”,晨光透过玻璃映在她手中的书页上,仿佛为文字镀上一层金边。她是于洋,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2024届学科语文专业硕士毕业生,同年通过绥化市“市委书记进校园”引才计划投身基础教育,现任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。从雪城求学到扎根黑土,她用诗意与匠心谱写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成长篇章。

学院筑基:在吕佳教授门下淬炼教育理想

“文学教育的本质,是让文字成为照亮生命的火炬。”导师吕佳的这句话,成为于洋六年求学路上的灯塔。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,她从本科到硕士的进阶之路上,始终以“研究型教师”为目标深耕不辍。硕士期间,她跟随吕佳教授系统研究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”课题,为了完成论文,她带着录音笔走进中学课堂记录了很多教学案例,这份扎实的教学训练,让她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:“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,更要成为文化基因的唤醒者。”

引凤归巢:市委书记进校园开启教育征程

2024年春天,绥化市“市委书记进校园”引才走进牡丹江师范学院。于洋在招聘会现场被绥化九中“打造书香校园”的理念深深吸引,当场获得签约机会。这个由绥化市委书记亲自推动的人才引进计划,不仅为于洋提供了事业起航的舞台,更让她感受到家乡对教育人才的渴求。

诗意课堂:让语文成为生命的摆渡舟

在绥化九中,于洋的课堂总流淌着创新的清泉。执教《岳阳楼记》时,她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“气象万千”的秋日景象,用手机拍摄微视频诠释“先忧后乐”的当代意义;讲解《背影》时,她创设“跨时空对话”情境,让学生以朱自清父亲的口吻写一封回信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她将硕士阶段的研究成果转化为“诗词密码本”系列课程:从《观沧海》里的“日月星汉”,到《定风波》中的“竹杖芒鞋”,每个意象都化作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。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,将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改编成班级战歌,把《乡愁》谱曲成毕业骊歌,语文课真正成为了“灵魂的栖息地”。

从雪城牡丹江到寒地黑土绥化,这位90后教师正以学院派的研究精神与人文情怀,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不辍。正如她在母校分享会上所说:"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我愿做那束微光,照亮孩子们通往文学星空的旅程。"

关闭窗口

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.校友会  版权所有